如何提高养殖户用药效果
最近的笔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养殖户把药物预防当成主要的疾病防治措施,几乎天天对鸡群用药。殊不知,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防治效果,还加大了养殖成本。那么,如何提高养殖户用药的效果呢?
一、重视药物配伍,科学合理用药
每当畜禽患病时,一些养殖户认为使用1种药物治疗效果差,常常同时使用几种药物,并且擅自加大用药量。如在治疗喉气管炎时,在饲料中添加了治疗喉气管炎的中药制剂,在饮水中还添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病毒唑等。即使畜禽感染的是一般性的大肠杆菌病,不少养殖户也喜欢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事实上,许多疾病单用一种药物,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几种药物一起使用未必能提高疗效,有时甚至还会降低疗效。如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其结果造成喹诺酮类药物疗效降低或失效,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提高了治疗成本。临床上常见的不合理配伍用药很多,如庆大霉素与青霉素、5%碳酸氢钠,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乳酶生与复方新诺明、磺胺脒,20%磺胺嘧啶钠与青霉素钾、维生素C注射液等。另外,药物的治疗剂量是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实践得出的,用户不能随意更改剂量,尤其是限量的药物,随意加大剂量会导致畜禽中毒,甚至死亡。如卡那霉素、小苏打等,不宜加大药量。
二、原料药难存难拌,尽量少用或不用
原料药对储藏条件要求极其严格,保存不当会发生氧化、结块等而影响药效。原料药虽然成本低,但是使用时很难混合均匀,容易造成畜禽药物中毒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原粉因为纯度高,适口性差,拌料时畜禽不愿意采食。从药物作用来看,成品复方药物往往都是成熟的药品组方,比较科学,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比原粉药好。
三、不依赖药物预防,把好卫生消毒关
多数养殖户喜欢使用抗生素和中成药预防疾病,却很少考虑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来增强畜禽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大量实践证明,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复合酶、益生素等能改善畜禽胃肠道功能,疫苗保护剂和免疫增效剂可以保护疫苗和适当提高免疫抗体水平。
养殖场内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很多种,但最后引起发病的不多,这主要取决于畜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和感染后病原微生物增殖数量与产生的毒力大小。笔者参观了很多养殖场,发现多数养殖户重视疫苗接种和药物保健,却忽视卫生消毒。有些养殖场没有建造消毒池,或即使建了消毒池也形同虚设,要么池内没有消毒液,要么不经常更换消毒液;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和外来人员没有经过消毒,就随便进入场内。这样卫生消毒不严,势必会造成疫病发生。
四、注意投药方式,确保使用效果
在给畜禽用药(含疫苗)时,要根据畜禽和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投药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投药方式,都要注意药物使用的效果和由此产生的毒副作用。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要考虑到机体因素、药物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内服给药,药效易受胃肠道内容物的影响,给药一般在饲喂前,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在饲喂后灌服;不耐酸碱和易被消化酶破坏的药物不宜内服;全身感染注射用药好,肠道感染口服用药好;在家畜发生急性病或病情严重时,最好采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普通病则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家禽发病时,多选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
五、注意用药时间,确保疗程完整
药物治疗一定要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和治疗期,剂量要准确,疗程要长。一般情况下,3~5天为一疗程。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要尽量延长服药时间,一般以5~7天为宜,有些疾病要连用两个疗程。但是在生产实践中,有些技术人员治疗畜禽疾病,常常只给药1~2次,发现病情得到了控制,就立即停止用药,其结果常引起疾病的复发或治疗不彻底。另外,使用药物还要注意时间上的选择,如磺胺药物不适宜在断喙前后几天内使用,以免影响血液的凝固;治疗痛风等营养性疾病时,不仅要排查原因,用药还要早,以帮助畜禽及时排出体内的尿酸盐,防止畜禽的肝、肾受损严重,耽误了病情;对于细菌性腹泻,不适宜过早止泻,防止因为止泻而导致体内毒素无法排出,引起更严重的腹泻。在预防呼吸道病时,不建议用药预防,而是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对球虫病,除了要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外,还要在1周龄以后,适当用药进行预防,药物要经常更换,如交替使用地克珠利、马杜霉素、磺胺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