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怎么防治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由牛摩拉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眼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伴有大量流泪,随后发生角膜浑浊或呈乳白色。
1.病原
本病是由多种病原造成的,包括牛摩拉氏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某些病毒等,其中以牛摩拉氏菌为主要病原菌。其大小约为2微米×1微米,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本病原菌对理化学因素和常用消毒药都较敏感,在59℃下5分钟即能被杀死。
2.流行特点
本病除感染牛外,也感染绵羊、山羊、骆驼等。不分性别和年龄,均有易感性,但幼龄动物敏感性最强,而且多发。本病一年均可发生,但在夏、秋季节常发。传播很快,多呈地方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其传播方式,可能是家蝇和厩蝇采食病牛眼的分泌物,然后再转移到易感动物眼睑而造成感染。可见蝇在牛群中活动已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眼的分泌物通过鼻泪管进人鼻腔,再通过呼吸、咳嗽、喷嚏等传染给健康牛。病牛和健牛相互接触如顶架,摩擦等也会使健牛感染。再有病、健牛共同使用同一饲槽和饮水槽,也会造成传染的机会。病愈牛眼中长时间还会带菌传染。本病的发病率达90%左右,几乎无死亡率。
3.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临床上分急性型、慢性型两种。急性型病初,患眼畏光;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眼不能张开。结膜潮红,血管怒张,流出粘性脓性分泌物。病轻时,仅是结膜炎或轻微角膜炎,并在短期内:恢复。严重时在,2~4天内,角膜的中央稍浑浊,其后扩散,伴有角膜增厚;血管从边缘分布,致使不透明的角膜外围呈红色,上面覆盖着黄色沉着物。随着病程延长,跟内压增高,使角膜向外凸出,呈尖圆形的丘疹状隆起,造成视觉失明,间有破裂形成溃疡。溃疡如累及上皮和波曼氏膜(角膜前弹力层),则1~2周内可以康复,如累及固有膜,尤其是脓性细胞的继发感染,则转入慢性型。此时,由于溃疡的扩散和角膜厚度增加,尤其是固有膜的间质组织增加,角膜色灰暗,溃疡面上可清楚见到黄色脓性纤维性沉着物。边缘血管移动至角膜,台斯梅氏膜(角膜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常通过固有膜(角膜基质层)脱出,致使眼前房感染,造成眼前房积脓,严重时角膜破裂,虹膜粘连,晶状体可能脱落。一般排脓后,往往出现瘢痕等后遗症。多数病例先为单眼患病,后为双眼患病。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现象。当眼球化脓肘,常伴发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产奶量明显减少等。
病程一般为20~30天。大多数病牛能自然痊愈。有的可导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的形成,严重时可引起失明;康复后的病牛在一定时期内可能继续保菌,成为传染源。
4.病理变化
结膜水肿及高度充血,结膜组织学变化表现含有多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上皮细胞之间有中性白细胞。
角膜变化多种多样,可呈现凹陷、白斑、白色浑浊、隆起、突出等,角膜组织学变化依不同类型而异,如白斑类型,固有层局限性胶原纤维增生和纤维化;白色浑浊类型,可见上皮增生,固有层弥漫性玻璃样变性。
5.诊断要点
用棉拭子采取病初眼结合膜囊内分泌物和鼻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或瑞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小到中等大的球杆菌到杆状菌,有时呈丝状。直接用沾有眼分泌物的棉拭子或培养物,涂于绵羊或小鼠的结合膜囊内,经2~3天后被接种动物发生眼结膜炎。也可用本菌的纯培养物静脉或肌肉接种牛,经2~6天后,注射局部发生坏死,并发生结膜炎和休克。可用血清凝集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检测本病,效果很好。
6.类症鉴别
临床上要与外伤性眼病、传染性鼻气管炎及恶性卡他热等相区别。
6.1 外伤性眼病通常发生于一侧,并局限于个别牛。不具有传染性,有外伤史。
6.2 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特征是呼吸道粘膜炎症、水肿、出血、坏死和溃疡烂斑等;有些病例危及到眼部;主要发生结膜角膜炎,而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侵害眼部,很少有全身症状。
6.3 恶性卡他热全身症状严重,高热、精神高度沉郁,除眼部病变外,口、鼻粘膜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而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无全身症状,只有在眼球化脓时,可伴发全身症状。从疾病预后来看,恶性卡他热有很高的病死率,而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预后良好。
7.防治措施
7.1 治疗病牛应立即隔离在黑暗而安静的牛舍内,由专人护理,并饲喂富有营养的饲草料和清洁的饮水。药物治疗可先用2%~4%硼酸水冲洗眼睛,再涂氯霉素眼药膏或用青霉素眼药水滴眼。如有角膜混浊或角膜翳时,可涂1%黄氧化汞眼药膏或0.5%醋酸可的松眼药膏,若配合抗生素滴眼液,则疗效更好。
7.2 预防牛场要经常清除厩肥,夏季注意灭蝇,控制以蝇类为媒介传播本病病原菌。同时也要避免牛群长时间受日光,紫外线直接照射。接种用牛摩拉氏菌制备的菌苗,使牛群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力,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