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纳的形态特征
婆婆纳的形态特征
1、形态特征
婆婆纳是铺散多分枝草本植物,多少被长柔毛,高10-25厘米。叶仅2-4对(腋间有花的为苞片,见下),具3-6毫米长的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毫米,宽6-7毫米,每边有2-4个深刻的钝齿,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很长;苞片叶状,下部的对生或全部互生;花梗比苞片略短;花萼裂片卵形,顶端急尖,果期稍增大,三出脉,疏被短硬毛;花冠淡紫色、蓝色、粉色或白色,直径4-5毫米,裂片圆形至卵形;雄蕊比花冠短。蒴果近于肾形,密被腺毛,略短于花萼,宽4-5毫米,凹口约为90度角,裂片顶端圆,脉不明显,宿存的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过之
2、育苗
胚根萌发阶段:温度为18℃-24℃,7-14天可出芽。基质中保持较低的EC值,pH值为5.8-7.5。种子萌芽需光。播 后覆上一层薄薄的蛭石,保持基质轻,微湿润,但不能过于潮湿。避免阳光直射,进行适当遮阴。子叶出现及生长阶段,此阶段开始,需适当降低土壤湿度,但仍不可过太于干燥,温度也要降低到16℃-18℃。
穗花婆婆纳的人工栽培
穗花婆婆纳可采用分株、播种繁殖,以分株繁殖为主。 1、播种繁殖,又叫有性繁殖,即利用雌雄受粉相交而结成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法。温室内播种一般采用广口浅盆或浅木箱。播种土要疏松,有一定肥力,常用园土、腐叶土、砻糠灰各1份配制,但用前必须经过高温消毒。 2、分株繁殖。婆婆纳一般采用分株繁殖的方法。如果要使婆婆纳在8 月开花, 最佳的分株时间是在3 月底到4 月中旬, 再晚会使花期延迟。穗花婆婆纳分株时, 一般选择二至三年生的老根萌发的植株。将老植株挖出并抖去泥土,,用刀将植株分割成数丛,,切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刀具或者操作不当伤到植株的芽点。为了保证观赏效果,,分株时要保持每株有6~8 个芽,,切割后,,将植株有伤口的地方浸泡在500 倍的多菌灵中进行消毒,浸泡时间为15~20min,然后将穗花婆婆纳取出,在自然光下晾干进种植。 7至9月推荐理由:玄参科婆婆纳属一至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冠为高雅的淡蓝紫色,花穗挺拔细长,1厘米左右的纤小花朵聚集其上。耐高温,宜栽植于阳光充足处,喜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环境。该属花卉有蓝、白、粉三种颜色。适于花坛丛植及切花配材。
婆婆纳该怎么养 婆婆纳如何养护
1、盆土选择
盆栽婆婆纳,需要选择大小适中的花盆,基本上直径为18cm左右的花盆即可,在生长季节不再换盆。土壤可以选择肥沃的,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土壤,混合型的土壤较好,可以透气。在盆内放上土壤,同时在加上一些肥料作基肥。
2、光照和温度
婆婆纳喜欢光照,可以耐半阴,在婆婆纳的生长期间,需要保持较高水平的光照,长日照有助于植株开花,如果日照时间较短,容易使植株徒长。在冬季和早春日照时间较短的时候,需要人工进行补光。温度方面,婆婆纳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在15℃——35℃之间,冬季气温低,需要注意保暖。
3、浇水和施肥
婆婆纳对水肥的要求不高,但是喜欢肥沃,并且冬季忌涝。在婆婆纳的缓苗期,生长期和开花期,需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如果因为天气干旱或者是其他原因而缺水,就需要及时的浇水。施肥量中等即可,生长旺盛期需要及时进行追肥,保证各种生长元素的平衡,花期需要注意多施一些磷钾肥,进入9羽绒服让你就可以减少施肥了。
这是什么花
**花,不过你的是绿的
**花也叫绣球花、粉团花、八仙花、七变化、洋绣球,因为土壤中的酸碱度会改变颜色,外形长得像绣球而闻名,素有花中千面**之称。
诗人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啦)曾到某寺庙中,住持曾以该寺不知名的花朵询问他,而他命名此花为"**"。后来这名称传至日本,所以日本就称此花为**花.
**花
学名: Lydlangea macrophylla
英名:Largeleaf Hydrangea
别名:八仙花、绣球、阴绣球、绣球花、**花、斗球、粉团花
科属:虎耳草科、八仙花属。落叶灌木
形态特征
虎耳草科八仙花属落叶灌木,高1-4m。叶大、椭圆表、阔卵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鲜绿色,叶背黄绿色。花大型,伞房花序,花色多变,初时白色、渐变蓝色或粉红色。
枝粗壮,暗褐色,皮孔明显,条片状裂剥;单叶对生,卵状椭圆形,长6-20cm,缘具粗齿,绿色,有光泽;顶生伞房花序,近球形,径可达20cm,多为不孕花,白色、粉红色以至蓝色。花期4-7月。其主要园艺变种和变型有:(1)大八仙花,叶大,长达7—24cm,全为不孕花,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蓝色或粉红色;(2)蓝边八仙花,两性花,深蓝色,边缘花蓝色或白色;(3)齿瓣八仙花,花白色,花瓣具齿;(4)银边八仙花,叶缘白色;(5)紫茎八仙花,茎紫色或黑紫色;(6)**花,萼片大型,花瓣状,粉红色或蓝紫色;(7)玫瑰八仙花,花粉红色。不耐寒,在长江以北冬季宜于5”C以上室内越冬。花为聚伞花序,花色有白、粉、蓝等色。
产地与习性
八仙花原产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朝鲜及日本也有。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不耐寒;耐阴,忌直射光曝晒,为短日照植物,每日10小时以上置黑暗中,约6周即可形成花芽。适生于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喜温暖、湿润、半荫、不耐曝晒。要求肥沃、疏松、排水稻良好的沙壤土。土壤酸碱度与花色关系较大,酸性土种的花多蓝色,碱性土种的花为红色。
栽培管理,繁殖与栽培
用扦插、分株或压条法繁殖。其中扦插最易生根,扦插于夏季选粗壮充实的当年生枝条,四季均可进行,剪成长10cm左右的插穗,插后遮荫,保持湿度,一般30天左右生根。分株在秋、冬季或春季萌芽前进行;压条在生长季的前期进行。八仙花在北方地区多用盆栽,盆土由松针土、腐叶土或混入泥炭土的沙壤土配制;生长季节可用烧灌矾肥水的方法进行追肥。以保持土壤呈酸性;土壤的pH值直接影响花的颜色,当pH4-6时花多呈蓝色,当pH7.5以上时,则多呈红色;萌蘖力强,花后可行短截,促使萌生新枝;秋末移入温室,保持5℃以上越冬,生长适温20℃左右。栽培选半荫环境,小苗上盆的一筹莫展有4对叶片开始摘心,培养5-6个分枝。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夏季每天浇水三次,但不宜过湿。施肥以每月施3:7的水肥2-3次,以有机液肥为主。八仙花为短日照花卉,如每天控制光照在8-10小时内,约45天就产生花芽,因此可通过控光来调节开花时间。
栽培
①浇水:八仙花喜湿忌涝,所以浇水不宜过多,常保持土壤湿润为宜。夏季干热时,每日下午三时浇清水或用清水喷洒叶面一次。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烂根。入冬以后,见干再浇。
②施肥:生长旺季每周追肥一次,夏季干热时节,宜适当控制施肥,防止植株徒长。
③其他:每年花后,宜适当修剪基部萌发的过多的枝条,留基部2~3芽,防止树形杂乱。新芽伸长达10厘米左右可摘心一次,促进分枝。
用途
八仙花花大色美,是长江流域著名观赏植物。在家庭小院中,由于八仙花不要求太多阳光而非常适宜种植。在屋前列植一排或在庭院丛植一角都很理想。有人将花球剪下瓶插于室内或悬挂于床帐之内,更觉雅趣
园林用途
八仙花叶形秀丽,花团锦簇,株形端整、是优良的盆栽观赏花木。极耐室内环境,可摆放数月之久,仍正常小长。适合布置在室内外光线较弱处。
八仙花绿瓣病
症状:植株矮小、萎缩;花序颜色减退,花瓣通常变成淡黄绿色,花小或无花。
传染途径:是由类菌质体(简称MLO)侵染引起的。类菌质体主要是在雏菊、春白菊、大车前、飞蓬、无人菊、苦苣菜等各种多年生植物上存活和越冬,并主要通过叶蝉从这些植物侵染危害。此外,菟丝子也能传毒。
防治方法: 1、及时淘汰病株并销毁,减少侵染源。注意清除栽植区周围的杂草及其他野生寄主。
2、虽然种子不带病原物,也应从无病健康的植株上采种作繁殖用,培育健壮的幼苗可提高抗病力。
3、杀虫剂防治传毒叶蝉;及时清除传毒菟丝子,控制病害发生。
八仙花立枯病
症状:近地面叶片、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并蔓延到茎部,导致叶片干枯,茎秆变黑腐烂。在潮湿的土壤,病株基部可见褐色蛛丝状霉。
病原物: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真菌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发病条件: 15-18℃左右,土壤潮湿,植株萌生的新蘖嫩弱易感染发病。
防治方法: 可参考牡丹苗立枯病。
八仙花白粉病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茎。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零星白色粉状小斑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子像涂了一层白粉。幼叶严重受害时,生长停止;老叶受害后,叶色变浅,逐渐枯死,嫩茎有时也可受害。
病原:为白粉病菌 Microsphaera alni (Wallroth)Salmon。
传染途径: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气温高、湿度大,发病严重。另外,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或施氮肥过多,都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栽植。栽植不宜过密,以利通风透光。入秋后,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2、发病期间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八仙花叶斑病
八仙花叶斑病为八仙花上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受侵染后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到1~3毫米,最大可达15毫米左右。后期病斑暗褐色,中心部分变灰白色,边缘部分紫褐色,略隆起。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病原为八仙花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hy-drangeae Ell. et
Fv.)属腔孢纲、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生开叶面,直径100~115微米。初埋生于表皮下,后外露。分子孢子长圆形,大小为10~12×2.3~3.5微米。
传染途径:病菌在被害叶内落在土表越冬,第二年八仙花重新展叶之后病菌也开始活动,从分生孢子器中产生分生孢子,借丽水飞溅传播。通风不良时容易发病。
八仙花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翻土地,减少侵染源。
2、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